海淀驾校所在的北安河的悠久历史
北安河位于北京西郊,行政区划上归属于北京市海淀区。有一句话叫做“北安河本无河”,从其名字的历史来源上即可知道。
在历史没有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前,北安河在北京地区是一个很响亮的名字。和它联系在一起的,是鹫峰、阳台山、妙峰山古香道、大觉寺等名胜风景区或名胜古迹,是海淀区西部的一个很有特色的行政单位。后来海淀区重新划分行政单位了,北安河归了苏家坨镇管理,比例尺小一点的地图上就找不到“北安河”的名字了。至少在辽代就有北安河这个村子了。在北安河西南不远大觉寺,有块辽代的石碑,就有对北安河的记载。这块碑上把村子记为“北安窠”,把北安河南边不远的村子称为“南安窠”。“窠”字,在汉语里有“人安居或聚会的处所”之意,如,辛弃疾就胡“抛却山中诗酒窠”的诗句。在南、北两个安河村中间还有两个区域,一个是村庄,叫“周家巷”,另是个是寺庙,叫“大觉寺”。后两个地方都比南北安河两村发展的悠久一点,我想当时南北两个安河只是类似于兵站那样的人口聚集地。古代人喜欢用“东安州”“西安县”这样的名字命名城镇。于是,位于两村中间,周家巷或大觉寺,居住的行政长官就命名北边的村子为“北安窠”,南边的村子为“南安窠”了。就象北京阜城门外的“南北驴屎路”后来演化成“南北礼士路”一样,经过多年演化,“北安窠”由谐音变为“北安河”。“南安窠”也演变了。
北京有句老话:政治中心在京城,宗教中心在妙峰山。清代和民国初年,妙峰山的娘娘,把北京、天津,以至河北、关东的善男信女吸引得神魂颠倒。北安河是进妙峰山烧香中北道的必经之地。从中北道前往妙峰山金顶,风景秀丽,山路相对平缓,里程适中。加上在道光、咸丰、同治、光绪年间,由于侍候慈禧太后老佛爷给碧霞元君上香等原因,总管太监安得海、掌玺太监刘诚印等人,花大银两,下大气力对道路和茶棚进行了修建。从北安河起到妙峰山娘娘庙,一律是青石铺路,而且每隔8里地有一个歇脚、喝茶、或吃干粮的“茶棚”。使这里成了由京城到金顶妙峰山的豪华的重要通道。尤其是每年四月妙峰山香期,这里更是人来人往,热热闹闹。北安河的显赫老住户,主要有三部分:一是给皇家看宅、看庙、看坟的人员,这里面不乏在八旗的清军军官。二是从内地过来到东北或内蒙做买卖的商人,看这里风水好在此买地扎了根。三是解放初派到这里搞土改、建政权的军队干部,见这里风土好,也就扎下根来。当然还有以种地为生的农户,靠赶车拉脚,开杠房、抬轿子,开饭馆、旅店为生的人员等等。
一些资料说这里离京城40华里,指的是到海淀镇的距离。实测到颐和园北的青龙桥为15公里。往返于颐和园和西山农场之间的346路汽车路过北安河。现在公路修得也好了,如果自驾车,从三环上圆明园西路,再上东北旺路,到永丰路口上北清路,一直往西走,用不了一个小时就能到。“三级核算、队为基础”的人民公社时期,北安河是北安河人民公社领导机关所在地。北安河是其中一个大队。北安河大队有11 个小队,盛产玉八达杏的管家岭是北安河大队的第十一小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