考试细化后的“新驾考时代” 驾照难考驾德问题日益凸显
伴随着经济的发展,交通工具的多样化,考驾照日渐成为一种风气。汽车的普遍增多,造成了复杂的行车状况,为了应对新的道路行驶需要,考试科目被逐年细化,难度从而也在慢慢加大。
虽然难度上去了,但是在全国,因交通事故导致死亡的人数也在大幅增加。在新的驾驶证考试时代,驾驶员缺少的是什么?我们在这个机动车日渐增多的时代,该如何保证自己的安全呢?
“越来越难”的新驾考
汽车成为当代市民出行的一项普遍交通工具。驾驶证也就成了现在生活中日渐被需要的证件,现在社会上就吹起了一股“考驾照风”。
在十年前,车少人少,开车上路非常轻松,在当时的考试科目也相对简单。随着经济发展,汽车的普遍,为了应对新的道路状况,
由于担心新规施行后,驾考难度增加,在驾校出现了扎堆报考驾照现象。然而,一些通过新规驾考的人,突然感觉“并没有想象中的可怕”,而是另有新意。
据了解,新规施行前,学员驾考主要为三项:交规、桩考、路考。新规后,“科目一”仍是交规,将桩考、场地实际驾驶项目考试内容合一(称“科目二”),实际路面驾驶被单列为“科目三”。
在交规理论考试方面,将汽车和摩托车题库分开,压缩了机械常识内容,增加了安全行车、紧急情况处理、日常检查与维护等安全驾驶知识,还首次将文明驾驶知识列为考试范畴。爆胎、刹车失灵紧急情况下如何处置,发生事故后的自救、紧急措施,以及一些常见危险物品的介绍等,都将出现在考题中。“题库注重理解记忆,使学员在学习时获取更多的安全知识,防止靠死记硬背应付考试。”
新规执行后,仍有一些参训学员或打算报名的人在四处打听:考试到底是难了,还是容易了?其实调整之后的新规定更贴近实际生活的需要,不能简单以难或易来概括。
譬如,以往“科目二”考试,一旦车子出现熄火,考生就会被判不合格,新规将此项改为扣分制,同时将传统驾考中,“中途停车两次”即视为不合格的规定删除,改为中途停车不扣分。
“偶尔一次熄火,并不会造成驾驶上的安全隐患,即便是开车多年的老手也难免。可见,新规更注重实际,更注重人情味。”再如,修改后的实际道路驾驶考试评判标准更加贴近实际,尤其是对各种路标、天气情况的考试和对评判标准的细化,注重了安全驾驶,操作性更强。
“驾德”的问题出来了
说起当时的考试,奎文区的
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预计,2012年我国私人汽车拥有量将超过8650万辆。然而,据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统计,我国仅2010年,全国就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238351起,造成67759人死亡,约占全球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的五分之一。而根据相关统计研究,在交通事故当中,人的因素占80%以上。这也就充分体现出驾校培训过程的重要性。
学员在接受培训的过程中,加重学习文明行车等相关规定,提升“开车修养”;通过外部指导和驾驶员自身调节,养成文明行车的意识,也能让路怒症“患者”们减少不少,让路怒不再成为影响交通行车安全的一个潜在因素。而着重学习突发情况的应对措施,能够让学员们在实际行驶过程中,更有效地明白该如何控制车辆,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。
相信通过重点学习并着重考试,未来从驾校毕业的学员们将能更明白“文明行车,驾驶安全”这八个字的意义。不仅能将交规时时放在心里,谦让行车,有序排队不乱加塞、不乱停车;也是为道路通行畅通提供了非常好的环境,让马路变得越来越和谐。
“杀手”问题太头疼
为了适应越来越多种多样的行车状况,驾驶证考试科目也逐渐的被细化,难度加大。但是据了解,现在交通事故已成为当代致使死亡人数最多的因素。
考试规则,考试科目逐渐被细化,难度加大。而与此同时,在马路上出现了很多的“马路杀手”,学车几年之后,还是不敢独自“上路”。
之所以形成这么多的“马路杀手”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很好的掌握驾驶技巧。当前,部分驾驶培训机构确实存在质量不过关的情况,其主要根源在于“驾考合一”制度。
简单地说,这一制度就是没有参加驾校培训,不经驾校统一申请办理,公民个人无法直接参加申领驾驶资格考试。在这一模式下,某些驾校为了追逐利益,节约成本,不惜违规操作,从而影响了培训效果。
要从根本上杜绝“马路杀手”之祸,一方面应考虑打破“驾考合一”制度,改变垄断格局——比如,不妨借鉴国外经验,尝试建立“直考模式”,即公民可以不经驾校培训,只要能通过车管所严格把关的考试,即可申请驾驶资格。
在这一模式下,可以使驾校面临市场的冲击,迫使其创新经营方式,提高服务质量。另一方面,相关部门还应切实履行职责,严把驾照考试关。主管机关应该严格控制现有的考试内容和操作程序,坚决杜绝一切腐败或者失职事件。另外,政府应当适时组织专家,不断研究驾照考试的内容和具体操作的改进空间,以期更加科学有效地提高每一本驾驶证的含金量。
据了解,现在因车祸而造成的死亡是现在死亡人数最多形式。而很多的车祸都是因为驾驶者的违规造成。只要驾驶者能认真遵守交通规则,按照道路要求行车,就会减少很多路上灾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