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外如何解决“打车难”问题
国外大城市怎样应对“打车难”的问题?如何既满足公众的出行需求,又确保出租车行业的健康发展?
纽约:严格控制出租车数量
纽约高峰时段打车难问题也很突出,政府一直在想办法缓解。一个方法是向乘客加收每趟1美元的“高峰补贴费”,鼓励出租车司机提早或推迟交接班,保证高峰时段有尽量多的出租车可载人。
针对早高峰,纽约去年提出“4人1辆车”的出租车拼车方案,提高每辆出租车的利用率。以曼哈顿区为例,该区事先设定了3条固定线路,同一方向的乘客在每条线路起点的载客处拼车出行,每车4人。乘客沿途随时可以要求下车,车费为每位乘客3美元或4美元,可以刷卡。运营时间是周一到周五的早上6点至10点。
纽约政府仍在研究更有效的治堵以及缓解打车难的方法。但有一点,出租车的数量在纽约是受到严格控制的,近70年没有增加过,为的是不再给城市添堵。纽约从1937年开始实施出租车牌照制度,到1938年总共发出约1.3万张牌照,之后便以立法的形式保留了这个数字,但允许牌照转让、拍卖。纽约出租车运营者分为独立车主和公司车队两种。一张独立车的牌照已由1977年的5万美元,爆炒到如今的60万美元。
伦敦:严格规范培养高素质司机
伦敦打车难问题不算太突出,一方面是因为伦敦多采用电话叫车的形式,高峰时段叫车,等候的时间会久一些,但一般不超过半小时;另一方面,伦敦对出租车管理相当严格,司机的专业素养非常高,精通“最佳路线”,没有拒载和乱收费现象。
伦敦的出租车司机均为个体经营者,许多车主身兼司机,与另一位司机轮流工作。申请人除了要接受严格的体检和个人经历审查,还必须通过“伦敦知识”测试。这项测试从1865年沿用至今,被称为全球最恐怖的出租车司机资格测试,一般需要花3年时间准备和测试,全部通过需要参加至少12次实地测试。
准司机需要熟背市中心2.5万条街道的名称和位置,包括这些街道上的“兴趣点”,如酒店、医院、剧场、使馆、餐厅、车站、名胜景点等,之后还必须骑摩托车在市内“认路”,熟记每条街道和建筑物的位置,并牢记列在市政府公共交通局编的蓝皮书上的近500条“行车路线”。参加测试时,乘客一旦报出目的地,准司机必须立刻准确决定最佳路线,不能看地图、不能依靠导航、不能询问调度员。
测试合格者,除了能得到出租车驾驶证外,同时获得一枚徽章。徽章分绿、黄两种颜色,持绿徽章者可以在伦敦城内的任何地点载客,持黄徽章者只能在某一固定区域内载客。
汉堡:先进的车载电子系统,不给司机拒载的理由
德国的出租车普遍采用叫车系统,身处任何地方,电话叫车5分钟之内便有出租车赶来。这种点到点的运载服务更加精准,既节约了司机在路上空驶的时间和能源成本,也免去了乘客在路上拦车被拒载的可能。
另外,德国出租车的车载电子系统非常先进,GPS系统根据目的地提供最短距离的可视化行车路线、安防、摄像头和电子追踪系统,为司机和乘客都提供了安全保障。精确的行程和时间测定、即时的卫星定位,也避免了司机以“不认路”为借口拒载或绕路。